二次预制舱的制造工艺涵盖多个关键环节,确保其具备高强度、耐腐蚀、隔热保温等特性,同时满足智能化设备集成需求,具体工艺如下:
一、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
框架结构采用H型钢、角钢、槽钢等型材焊接成整体框架,确保机械强度和刚度,满足起吊、运输和安装时的抗变形要求。
舱体骨架为焊装一体式结构,顶部负荷需承受不小于2500N/㎡的静态压力,并满足GB17467《高低压集成式变电站》防冲击试验标准。
板材选用框架钢板:厚度不小于2.5mm,采用冷轧钢板,确保结构稳定性。
门板与顶盖:钢板厚度不小于2mm,门板需满足防盗、防破坏要求。
底板:厚度不小于3mm,采用防腐蚀材料(如不锈钢),防止地面潮湿侵蚀。
隔热材料:内外层钢板间填充阻燃发泡聚氨酯或岩棉,隔热系数<0.024W/(m·k),门板厚度不低于50mm,达到“24墙”保温效果。
二、焊接与防腐工艺
焊接技术采用气保焊及氩弧焊,确保焊缝质量,焊接材料需经防锈处理,焊接后对破坏的表层进行防腐修复。
舱体顶部增加斜顶设计,防止积水和积雪,同时减少阳光直射。
防腐处理遵循ISO 12944标准,采用多道防腐工艺:前处理:钢板表面粗糙度达标,确保涂层附着力。
锌层:厚度不小于60μm,提供基础防锈保护。
中间层与面层:总厚度不小于200μm,满足C4环境(高污染、高湿度)下30年不锈蚀要求。
底板等易受腐蚀部位采用不锈钢材料,延长使用寿命。
三、隔温与密封设计
隔温墙体制造内墙采用聚氨酯整体发泡工艺的夹芯板,根据气候条件选择厚度,确保隔热性能。
钢骨架层预留线缆管道,线缆敷设无阻碍,避免热桥效应。
密封处理舱体密封条采用高弹性、耐老化材料,确保IP33及以上防护等级。
电缆进出线口采用敲落孔设计,配备密封胶圈,防止灰尘和水分侵入。
四、通风与温控系统
通风设计配置空调、电暖器、风机等设备,实现温度自动调节。
舱内设置工业型加热装置,满足低温环境下的启动需求(如-25℃至5℃加热负荷计算)。
温控系统通过CFD模拟分析舱内流场和温度场,确保温度均匀分布,防止局部过热。
空调制冷量根据设备热耗、太阳辐射热和渗入热综合计算(如总散热负荷6750.6W案例)。
五、内部布局与布线
设备安装内部放置尺寸为2260×600×600的屏柜,底座布置两根20#热轧槽钢作为固定基础。
屏柜间走线采用下部走线形式,通过防静电地板下方的线缆夹层布置,实现强弱电分离。
智能化集成集成电力监控系统、能源管理系统等,支持IEC 61850通信协议,实现设备间信息共享。
配备火灾报警、视频监控、安防系统等,提升运行安全性。
六、安全防护与接地设计
安全防护舱体设置应急照明、行程开关、烟雾报警器等,满足无人值守要求。
配电箱面板开孔防误触设计,所有电气设备非金属部分与箱体良好接地。
接地系统箱体外设置接地装置,喷涂接地标识,确保整体接地可靠性。
接地电阻符合标准要求,防止雷击和静电危害。
西安盛鑫达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备案号:陕ICP备2020018652号